今天是

刘君副局长在年中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5-08-04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如何进一步做好快递许可优化和安全管理工作讲两点意见。

一、关于快递许可优化工作

按照国家局的统一部署,优化后的快递许可方案已于71日起正式在全国实施。这项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关注度高,对快递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政府将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作为头等大事,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作为“先手棋”。两年多来,国务院各部门共取消或下放行政审批事项537项,李克强总理承诺的本届政府减少三分之一的目标提前两年多完成,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工作成效显著。国家局高度重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已先后取消或下放了三项行政审批事项。快递业务经营许可是修订后的《邮政法》确立的法定制度,是邮政管理部门重要的行政审批事项。几年来,实施快递业务经营许可制度,营造了公平的市场准入环境,保障了行业安全底线,促进了服务质量提升,推动了行业健康发展,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是,伴随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的快递业发展也逐步进入了新阶段,快递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不断演进和优化,快递市场主体对许可制度也有了新的期待和诉求,而现行的快递业务经营许可制度在释放发展活力、促进行业发展,特别是具体的许可管理方面确实存在一些不适应、不完善和亟待优化解决的问题,比如:企业提交的材料过多,申请用时过长;各地权限下放不同,审核标准不一;审批程序较为繁杂,时效性不强;许可系统功能不全,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国家局、省局事务性审批过多,政策制定、综合指导和统筹管理偏弱等。这些问题既影响了我们的工作效率,也一定程度影响和束缚了企业的发展,个别地区的许可管理乱象,更直接影响了邮政管理部门的整体形象和威信。因此,优化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程序、简政放权是顺应大势,主动作为,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国家局党组顺势而为,顺应简政放权的总要求,痛下决心解决快递许可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弊端,变外部诟病压力为内部改革动力。马军胜局长亲力亲为,全程指导许可优化方案的制定,要求在依法行政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效能优先,下大力气精简材料、下放权限、优化流程、缩短时限。优化后,企业申请材料总体减少50%以上;许可准入审批时限由45个工作日压缩至25个工作日以内;分支机构变更下放至省以下邮政管理机构;最大限度放宽“绿色通道”限制,“绿色通道”企业变更事项审批时限压缩至15个工作日以内。

在许可优化工作中,重点把握三个原则:一是坚持现行许可制度。快递许可制度是修订后的《邮政法》确立的,在国家大力度清理、削减行政审批事项的背景下,快递业务经营许可制度不但没有取消,反而明确列入到国务院决定保留的工商前置审批事项中,说明快递业务经营许可对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意义。本次优化,不是颠覆、否定和实质性地改变现行许可制度规定,而是在已有制度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进行大幅度的流程再造和系统优化,对原有的许可申请办理事项该精简的精简,该删除的删除,该统一的统一。同时,对涉及安全领域的标准与核实内容进行了实化、量化,力求通过优化调整,发挥好快递业务经营许可在守住安全底线、引导行业提质增效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二是坚持简政放权方向。方案在保持原有制度框架的基础上,力求扩大“绿色通道”的范围,力求将审核工作下放到基层,力求引入商事制度改革的相关规定,即在可控的情况下努力放权,力争通过有度、有效的市场干预,不断释放发展活力,挖掘发展潜力。同时,优化后的许可管理工作,要从传统的办手续管准入,逐步向重服务强管理转变。三是坚持全国统一规范。由于个别单位在法定许可条件之外,增加了很多额外要求,市场主体反应强烈。本次优化重点强调全国的统一规范,做到“五个统一”,即统一基本制度,统一审批程序,统一申请材料,统一核查标准,统一时限要求。要通过许可管理信息系统的升级改造,实现“五个统一”管理。为此,国家局正在推动建设集国家局、省局和地市局为一体的统一规范、功能完善、透明高效、简便易行的开放式许可管理系统,使其在功能上更贴近市场、更贴近企业,计划91日正式上线运行。

快递许可优化方案,是在调查研究、反复论证和充分考虑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但一些实际问题可能对许可优化方案的执行造成一定的影响:一是各方面对快递许可工作还有很多深度诉求,有的省局及快递企业提出“一证多址”、取消分支机构许可、取消地域限制、取消年度报告制度、提高许可的条件门槛、增加分支机构备案管理等诸多不同建议;二是地方政府在落实中央简政放权方面政策不一,个别地区对邮政的行政体制改革工作也横向干预,提出取消快递许可、“先照后证”等一些颠覆性的改革意见;三是系统内省际间工作差异较大,有的省审核及办理工作已全部下放到地市,有的省则集中在省局管理,组织工作与“五个统一”要求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为确保快递许可优化工作顺利推进,希望着力关注和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推进快递许可优化工作,是新时期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内容,是邮政管理部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体现,这项工作饱含着企业诉求,承载着发展动力,以问题为导向全面优化完善许可管理工作,是各级邮政管理部门转变作风、践行“三严三实”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对我们执行力的实际考验,要切实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日程,统一意志,周密部署,抓好落实。建议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过问,精心组织,靠前指挥,有力推动,及时解决改革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讲纪律、顾大局的高度,确保这项重要的改革工作能够取得实效。

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快递市场监督管理。行政体制改革,一方面要按照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大道致简”该放的权要放到位,同时又要发挥好政府的作用,该管的事要管好。本次快递许可优化,重点解决分支机构的新增和变更问题,《方案》引入了商事制度改革的内容,扩大了绿色通道的范围,消减了实地核查的强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新增与变更分支机构的许可管理门槛,因此,实际工作中要有意强化事中事后监管,要逐步转变观念,变守为攻,变静态许可拦截为动态日常管控,要更多地利用联合监管、社会面综合管控,以及信息化和大数据手段,丰富监管手段,强化监管能力,通过有力有为的监督管理,进一步维护市场正常秩序,促进市场公平竞争,释放市场主体活力,优化市场发展环境。

三是要进一步严明工作纪律。要克服和纠正快递业务经营许可审批工作中存在的“唯权”和“官本位”思想,坚决改变传统的不良习气和审批“潜规则”。落实执行中要牢固树立“红线”意识,严禁干预企业微观经营活动,不准干预企业人事任命、资产转让等具体经营活动;严禁法外设权扩权,在法律规定之外抬高门槛,增加要求,不准人为限制某一地区许可发放数量;严禁通过社会中介或中间人办理许可;严禁以任何名义、任何形式向企业收取任何费用,或为自己和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坚决杜绝吃拿卡要等违法行为。

二、关于安全管理工作

邮政安全工作逢会必讲,已经形成常态。今年以来,各级邮政管理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局党组的工作部署,围绕贯彻落实九部门文件这条主线,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行业安全管理基础更加坚实,安全管控能力有效提升,安全监管措施更加有力,较好地保障了行业总体平稳运行。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各类安全隐患和安全事件有增无减,行业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分析近年来寄递渠道发生的各类安全问题和违法犯罪案件,具有较为鲜明的成因和特点:一是利用“互联网+寄递”从事违法活动。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一些不法分子借助电子商务网站或者自建门户网站,发布毒品、易制毒化学品、制毒设备、吸毒工具等各类涉毒物品的销售信息,通过网络通信工具联系上下家、实施毒品交易。利用网络论坛和网络社区交流制作、购买枪支心得,相互传阅枪支制作图纸和加工技艺,通过“互联网+寄递”的方式售卖枪支及零部件。二是不法分子逃避检查和打击的手段不断翻新。从一些涉毒案件分析看,为使毒品在收寄验视时不被察觉,毒贩多采用寄递茶叶、汽车配件、音箱、玉石、化妆品等方式藏匿毒品。有的将毒品安装在汽车配件、音箱内部或者混在食物中,甚至藏匿在豆腐乳、高跟鞋鞋跟等物品内,这种隐蔽的藏匿方式极大增加了验视发现的难度。三是从业人员利用职务便利从事违法活动有所增多。快递从业人员侵害用户利益、监守自盗,甚至参与贩毒、走私等问题时有发生。2014年以来,先后发生了湖北全峰宜都分公司负责人参与贩毒、浙江某快递公司业务员利用其特殊身份收取和运送毒品包裹、某网络贩毒案涉案28名犯罪嫌疑人中有3名快递人员等案件。四是寄递企业收寄验视制度执行不力。事实证明,大量寄递安全事故的发生都与收寄验视工作高度相关,一些企业因验视制度执行不力,致使不法分子放纵并肆无忌惮地利用寄递渠道铤而走险。

面对严峻复杂的安全形势和邮政业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双重考验,在做好既有工作的基础上,我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进一步增强做好安全监管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伴随快递服务的异军突起、快速发展,行业的安全监管工作正在从传统的生产安全、通信安全、信息安全,向国家安全、社会安全、公共安全等快速演变,邮政安全工作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对安全工作的认识也要与时俱进,核心就是要保障国家利益和消费者权益。去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禁毒工作的意见》以及贯彻落实意见分工方案,明确涉及邮政行业的禁毒责任有7项,其中“加强物流寄递行业禁毒管理,落实收寄验视规定,积极探索建立实名寄递制度”将国家局列为牵头单位;在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印发的2015年全国打击侵犯假冒工作要点中,明确要求邮政部门要“将打击侵权假冒列为行业安全监管常态化项目”;中办、国办印发的2015年“扫黄打非”行动方案中也明确要求“大力清查运输寄递环节,邮政、快递等运输寄递环节要严格执行运输、收寄验视制度,督促相关企业不承运不寄递非法和违禁出版物”等。这些责任分工都是国家对邮政安全工作赋予的新内涵、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对我们的新考验。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这既是行业管理部门的法定职责,也是有关法律法规和中央文件中的明确要求。对此,大家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切实克服和纠正“与己无关”、“无能为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等消极思想。要正确处理好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发展是第一要务,但科学发展也包含着安全发展,我们必须要把安全发展理念贯穿到行业发展的全过程,牢牢守住国家利益和消费者权益这条红线和底线。要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切实承担起行业管理部门的监管责任,扎扎实实地抓好“三定”规定、法律法规以及中央文件中明确的各项职责任务落实

(二)进一步加强邮政管理部门安全监管能力建设

打铁还需自身硬。当前在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方面:一是要加强行业安全监管信息化的建设与应用。信息化是加强安全监管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是提升行业安全监管效能的重要抓手,经过几年的努力,邮政管理部门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行业特色的安监、执法、申诉等信息化体系,为开展行业安全监管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国家局正在对邮政业安监系统作进一步优化,各省局要加强对安监系统的应用管理,不断提高登录率和使用率;要加强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推动有条件的市(地)局加快建设视频监控系统;要加快推进构建大数据监管模型,加强关联分析和事故预防、预测和预警,学习和掌握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的安全监管二是要加快推动省级安全中心建设。建立省级安全中心是解决当前行业安全监管力量不足的重要途径,也是局党组确定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前段时间,国家局召集了11个省局局长进行了专门座谈部署,各省局可以借鉴国家局推动组建安全中心的经验做法,努力争取地方机构、编制和经费支持。组建工作不搞“一刀切”,因地制宜,积极推动,力争在年底前有所突破,取得实质成效。三是要加强应急管理工作。随着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类突发应急事件日益增多,而各级邮政管理部门、市场主体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应急报告意识不强、应急处置能力不足、方案预案不完善、机构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应急管理能力是安全监管能力和部门执行力的重要体现,国家局目前正在开展《行业应急管理工作规范》、《行业突发事件信息报告手册》的研究和编制工作,各级邮政管理部门要认真落实安全信息报告和处理规定,督促企业建立完善应急预案,配备必备的应急资源,加强应急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应急管理水平。

(三)进一步抓好九部门文件的贯彻落实

九部门文件是今后一个时期做好邮政安全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推动各项措施“落地”是当前各级邮政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之一。贯彻好文件要求,一要落实联合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寄递渠道安全管理领导小组机制,对推动寄递安全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年底前357个地(市)局都要按要求建立部门联合监管机制。要强化寄递安全“属地化”管理,把寄递安全工作纳入地方社会综合治理体系,邮政安全管理工作要勇于和善于利用各种行政资源,发挥各部门优势,形成齐抓共管工作格局二要积极推进寄递实名制。在全行业推行寄递实名制时间紧迫,任务繁重,今年国家局正在抓紧完善寄递实名制实施方案的顶层设计,各地要与公安、国家安全等部门积极推进试点工作,坚持先行先试,不断积累经验,营造舆论氛围三要推进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各级邮政管理部门要督促指导企业加大安全投入,健全规章制度,完善安全设施,配置机构人员,不断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建设,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常态化工作机制,提高安全防范能力,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四要抓好标准的宣贯落实。91日起,《邮政业安全生产设备配置规范》强制性标准将正式施行。该标准的实施有利于全面提升企业安全水平和基础,各级邮政管理部门要着力抓好标准的宣贯工作,强化督导落实,尤其要督促企业加强安检机等安全设备的配置,提高技防能力。安全中心要加快推动企业建立安全委员会,推动实施注册安全员制度。五要加大执法处罚强度。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要求,进一步加强安全执法检查,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从严掌握执法标准,严厉打击利用邮件、快件实施涉恐涉暴、涉毒涉私、涉黄涉非、侵权假冒等违法犯罪行为,严肃查处不落实收寄验视制度等违法违规企业。六要做好重大活动期间安全保障。下半年将分别举办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世界田径锦标赛、新疆亚欧商品贸易博览会以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等一系列重大活动,同时也将迎来年度的业务旺季,各级邮政管理部门要按照工作要求,提前部署,周密安排,加强部门协作,突出政治责任,全力做好安全保障工作,确保寄递渠道安全畅通,万无一失。

谢谢大家!

相关新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邮政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8008301号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邮政局

State Post Bureau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